您当前的位置:

南京大学来了谈校长!宜兴为何总是出校长教授?|方志江苏

发布时间:2023-05-08 07:51:47

        近期,中央批准:谈哲敏同志任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谈哲敏同志简历

1683503105939456.jpg

       谈哲敏,1965年1月出生,江苏省宜兴宜城人。研究生,理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正局级)。

       谈哲敏是如何成长的?

       2021年谈哲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宜兴市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刘赛洪带队来到土城社区南仓新村看望谈哲敏院士的父母。父亲谈禧祥说,谈哲敏是在宜兴的学校里长大的,从小跟着身为教师的胡玉凤辗转于宜兴的不同学校,养成了热爱学习、认真刻苦的习惯。在父亲的眼中,谈哲敏身上最大的特点是能吃苦。他说,孩子上高中那会儿,家里就一个房间,谈哲敏就在房间阁楼打地铺;家里生活条件有限,粗茶淡饭,他也能吃得有滋有味。上了大学,留校工作后,就更能吃苦、肯下功夫。


1683503136707571.png


         宜兴,人文荟萃、崇文尚教,是“中国陶都”“教授之乡”,从这里先后走出了32位两院院士,120多名大学校长和上万名教授,包括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北京大学周培源校长、天津大学史绍熙校长等,在教育界有着“无宜不成校”的美谈。

         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潘菽也是宜兴人。

       “崇文厚德,和谐奋发”是宜兴的城市精神,居于首位的“崇文”二字,印证了宜兴历来重视教育的传统。宜兴地处锦绣江南,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这些古今秀贤或以武略安邦,或以德才治国,或以文学垂范,使得宜兴“院士之乡”“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的美誉蜚声海内外,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越的自然条件、深厚的历史底蕴、浓厚的文化氛围、炽热的家国情怀,共同造就了人文荟萃的书香宜兴。


1683503156471208.jpg

宜兴市文化中心建筑群。图片来源:宜兴方志馆


一、物华天宝,生态禀赋优越

       宜兴位于太湖之滨、江浙皖三省交界,以“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闻名江南,境内“三山两水五分田”,三氿镶嵌,48公里太湖岸线风光旖旎。2200多年的建县史,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骆驼墩文化类型,被誉为太湖西岸文化之源,积淀出深厚的历史底蕴。7000多年的制陶史,孕育了独有的陶瓷文化和紫砂工艺,紫砂壶领一地风骚,阳羡茶开贡茶之始。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宜兴,历来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沈周、文征明、唐寅、董其昌、石涛、恽寿平等名贯中国书画史的大家多次游历并卜居宜兴,留下众多题咏和墨宝,《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曾栖身宜兴留下佳话。苏东坡更是在宜兴创办“东坡书院”讲学,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愿在宜兴归隐终老。


1683503184929364.jpg

东坡书院。图片来源:宜兴方志馆


       阳羡山水甲江南,“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园中”的山水田园格局吸引着文人雅士心向往之,而那些因寄情山水留下的笔墨丹青、因停留暂居建造的学堂馆舍,反之亦在宜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滋养文脉。


二、人杰地灵,耕读传家盛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宜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滋养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厚植了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金榜题名”亦是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宜兴历史源远流长,经济富庶,文化发达,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宜兴成为科举兴盛之地。

       文庙是古代的县学,是地方官办学校的基本形式。宜兴文庙始建于宋朝,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县城最宏伟壮丽的古建筑群。县学经费主要靠学田,学田主要来自官员及民间有识之士的捐赠,政府利用罚没款购买等。史书载宜兴“学田数额甲于江南”,清末共有学田八千多亩。

       纵观历史,县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做法,融入了宜兴崇文重教的城市精神。据初步考证,自唐以来,宜兴共诞生状元4名、进士548名,宋熙宁五年状元佘中、会元邵刚、解元邵材,“一邑三魁”出宜兴,康熙年间会魁储方庆五子均登甲乙榜,“五凤齐飞”传为佳话。

1683503211435668.png

明万历《重修宜兴县志》所载一邑三魁资料。图片来源:宜兴方志馆


       宜兴古城以人物命名的街巷有5条,以明代礼部尚书蒋守约命名的蒋尚书巷,以明代出任四省提学副使吴仕而命名的解元坊街、四省文宗街,以明代成化年间进士吴俨命名的学士坊街,以清初散文家储欣的字“同人”命名的同人巷。文庙前建学前巷,巷边置下马碣,人行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文庙的尊重,巷内有为佘中、徐溥、周延儒等鸿儒大家建造的10多座牌坊。

1683503233726988.jpg

纪念明万历内阁首辅周延儒的相国牌坊。图片来源:宜兴方志馆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高度认可,上至名门望族,下至普通家庭,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养育出一代又一代行业翘楚、国家栋梁。


三、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浓厚

       千百年来宜兴学子传承了喜读书、做学问的禀赋,心无旁骛、潜心研修,学术精进、开天辟地,宜兴“院士之乡”“教授之乡”“书画之乡”三张名片闻名全国。

       目前,全国平均约83万人口中出一名院士,而宜兴籍两院院士(含学部委员)达32人,约4万人中就有一名院士,在全国县级市中位居第一,更是涌现了唐西生、唐立父子双院士的盛况。

1683503252981903.jpg

宜兴籍中国科学院院士

1683503272312025.jpg

宜兴籍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宜兴走出的130多位大学校长(校级领导)、上万名教授,成就了“大学校长摇篮”的美誉,以至于中国教育界有“无宜不成校”之说。197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南京大学原校长潘菽、吉林大学原校长唐敖庆、天津大学原校长史绍熙五位宜兴籍科教界人士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一时传为佳话。这些优秀人才,不仅在各自的领域术业专攻、发光发热,更是选择了以老师的身份传道授业解惑,挖掘培养更多的学生,甘当铺路石,愿做领航人,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1683503295267242.jpg

全国科学大会  图片来源:宜兴方志馆


       宜兴的书画艺术孕育于新石器时代陶瓷器皿上简朴的花纹图案。三国吴敕立之国山碑,有“江南第一碑”之称。现当代宜兴书画艺术进入繁荣期,涌现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徐悲鸿、中国油画艺术开拓者吴大羽、当代画坛巨匠吴冠中等一大批书画家,为宜兴奠定了中国书画之乡的地位。

       在注重教育的大环境下,“兄弟皆教授”“父子同专家”的书香世家在宜兴并不少见,如《新华日报》创始人、被称为“中共第一报人”的潘梓年,与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潘菽是亲兄弟,与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上海市原副市长潘汉年为堂兄弟;曾任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周建南,与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现任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的周小川是父子;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胡焕庸先生一家九教授;中国第一家私立大学(上海大同大学)创始人曹梁厦先生一门七博士。

       历代前辈的成就是最好的标杆,一代代人的身体力行、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宜兴良好的治学风气。这种良性循环衍生了强大的精神指引,使后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读书为荣的思想观念,在耳濡目染中汲取励志求学的内生动力,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家国情怀,乡贤回馈社会

       宜兴自古以来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且位于三省交界、靠近沪宁杭等大城市,中西方文化交融发展,在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与新思潮的影响下,近现代宜兴学子注重追求高等教育,掀起了前往北上广等大城市求学、甚至出国留学的风潮。曹梁厦作为清末首批公派留英学生,选择回国在上海创办第一所私立大学大同学院;蒋南翔在清华大学的地下室写出了著名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体民众书》,成为“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的战斗口号;徐悲鸿以笔为戈,鼓舞国人抗战,多次在海内外举办画展募捐赈国;史绍熙放弃英国国籍和留美任教的机会,与美国移民局交涉3年,终于在1951年返回祖国,为我国内燃机专业的高等教育奠定基础。


微信图片_20230508074856.jpg

蒋南翔《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体民众书》。图片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网站


       走出去学到的是最一流的科学技术、最前沿的思想理念,带回来填补的是科研领域的空白、承担起的是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重任、践行的是热爱祖国回报社会的崇高使命。而正是这样一种眷恋故土的家国情怀,成为宜兴人才辈出、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更加坚定了宜兴莘莘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

       宜兴籍的众多院士教授、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虽然身在异乡,但心系故乡,长期以来始终关注家乡社会发展。近年来宜兴大力实施“氿子兴宜”工程,深挖“朋友圈”,乡贤回归成为家乡“合伙人”,在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方面出谋划策、牵线搭桥;新任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于2020年为江苏省宜兴中学颁发“优秀生源基地”铜牌,向新生颁发录取通知书并寄语宜兴学子“脚踏实地、竭诚于学”;已经连续举办三年的太湖湾国际青年精英科创挑战赛,获得褚君浩、任洪强、陈光等中科院院士,及金融、科技、管理领域诸多乡贤的顾问指导,吸引多个高质量项目落地宜兴,进一步激活人才队伍“一池春水”。


1683503331391278.jpg

宜兴院士之家。图片来源:宜兴市科学技术局网站


       2022年9月,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正式启用,一流城市与一流大学的双向奔赴,为宜兴进一步做好“育才、引才、用才、聚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标志着宜兴科教文化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征程。相信在宜兴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崇文重教之风将继续传承,未来必将涌现出更多的国之栋梁。



作者:洪叶 

1683503360526559.jpg

       简介:洪叶,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法学学士。2021年进入宜兴市档案史志馆工作,现为宜兴市档案史志馆办公室一级科员。


red

Copyright yxdaszg.cn ,All Ringhts Reserved ICP 证号:苏ICP备20007161号-1

宜兴市档案史志馆版权所有 电话:0510-87986563

宜兴党史陈列馆预约电话:0510-97982042

宜兴方史馆预约电话:0510-8798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