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大彬游娄东遇到的是谁

发布时间:2019-06-05 15:14:16

时大彬将紫砂壶由大壶变成小壶,是其对紫砂发展的巨大贡献之一,也是紫砂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驱使时大彬改壶的最大动因就是娄东(今太仓偏东一带,因浏河古称娄江,故名)之行,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时大彬是在游娄东后,因“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关于这件事,《重刊宜兴县旧志》(清嘉庆二年1797年刊本)卷末·艺术卷中是这样记述的:时大彬“后游松江(娄东属松江府治),闻陈继儒与王世贞诸人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这里就涉及到几位历史人物,即陈眉公(即陈继儒)、琅琊公、太原公、王世贞。

 

对于陈继儒,大家认识十分一致,而后面几位则是众说纷纭。有人说琅琊太原公是指的王稚登(台湾徐鳌润),有人说是指清初的王时敏和王鉴(南京吴山),县志上则说是王世贞。要说清楚其中的真相,现在已经十分困难。我认为要考证清楚细节,就得从相关的茶文化发展历程中找答案。即究竟是谁持有“品茶施茶之论”,而且当时有可能与时大彬在娄东相识。

 

陈继儒在其《茶董小序》中云:“自谓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实乃“施茶”之论。无独有偶,同时代的张源、冯可宾也同样有相似的论调,张源是长州包山(今江苏吴中区洞庭西山)人,近娄东,张本是著名茶人,其《茶录》曰:“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冯可宾《岕茶笺》中论茶具道“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冯是山东益都人(古琅琊之地),第进士后在湖州为官,距娄东不远,且其人十分爱好产于湖州及宜兴的岕茶,对宜兴和紫砂茶壶并不陌生。持论也确有道理。我觉得这两位中应该是有可能和陈继儒相识相交的。

 

为什么说其他的人没有可能呢?这要从这些人活动的历史年代和相对范围中寻找线索。时大彬确切的生卒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其生活的时代应该是万历、崇祯年间,大约是1573年到1644年间。《阳羡砂壶图考》中引藏家张叔未语云:“少山克享天年,清初始殁,可无疑义。”说明时大彬的出生应该在明嘉靖末。从其后来制作小壶的实际情况推测,他的娄东之行应该在1595年至1610年期间,这是他的创作旺盛期,也正是他年富力强的年岁。

 

再看其他几位的情况。王世贞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虽然在当时文坛的威望可谓笼盖海内,相传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僧道莫不奔走其门下,但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就逝世了。时大彬与其交往是没有多大可能的,志书所载其实也是道听途说的。

 

王稚登是明季有名的的风流才子,一般的书籍都没有记载他有“太原”的雅号,但他在丁公石祠碑文落款是“太原王稚登”,这与周高起的记述有点联系。还有,王曾几次到过宜兴,对宜兴紫砂或者说陶业是有感情的,但他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逝世,得年77岁,如果时大彬在娄东与其相识,太原公已是垂暮之人了,再说从未见到过王稚登有过品茶施茶之论,据此可知,当时时大彬是不大可能与之交往的。在查阅宜兴旧志时,得王重游荆溪诗,甚妙,附带录上,云:荆溪古风土,阳羡好山川。不远三百里,重来廿五年。云中寻洞府,花里下楼船。欲买芳兰去,清芬莫论钱。[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

 

至于说到清初王时敏、王鉴这“两王”,虽然都是著名书画家,也都是苏州人氏,与陈继儒交往深厚,但本人在其他地方没有查找他们有琅琊太原的称谓。更加要注意的是,两王中一个出生在1592年,一个出生在1598年,按照前文推断,时大彬去娄东时,他们还只是孩童。

 

我的结论是:时大彬娄东之行是和陈继儒交往的,他只是听到或者说学习到当时陈继儒、张源、冯可宾有关茶文化的最新观点,从而改进了自己的制壶的形式,有意无意中推动了宜兴紫砂的大进步。更进一步说,推动紫砂发展的是茶文化的变化和进步,这也充分显示了紫砂作为茶具的本质。

red

Copyright yxdaszg.cn ,All Ringhts Reserved ICP 证号:苏ICP备20007161号-1

宜兴市档案史志馆版权所有 电话:0510-87986563

宜兴党史陈列馆预约电话:0510-87982042

宜兴方史馆预约电话:0510-8798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