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清代江浙文人藏家与紫砂之六——陈曼生 

发布时间:2019-05-15 10:21:31

陈曼生是紫砂界非常熟悉而且热门人物,对其研究的颇多,然囿于所占材料有限,大多是一些常识。本人原不想在此重复,但因为此人在清代的紫砂界影响过于巨大,故无法绕过。姑且简而述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清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制陶家。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的字号实在太多,本人尽量多的录之,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卍生、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其斋名曰:阿曼陀室、种榆仙馆、阿曼陀室、一荪亭、桑连理馆。从这些字号斋名中可以看出,此公并非安于传统之人,而是追逐时尚之子,其文人才情跃然而出。其桑连理馆的来历就是因为他在斋堂西侧发现了一株连理桑,众皆认为是大吉之兆,因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句,乃改其斋为桑连理馆,由此曼生之风情可见一斑。

 

    陈曼生是一位书画家和金石家,在金石篆刻上造诣很深,篆刻继丁敬、黄易印风,参以汉法,刀法劲挺泼辣,印文点画有动感,突出神态,使浙派面目为之一新。著有《种榆仙馆集》、《种榆仙馆印谱》、《种榆仙馆摹印》、《桑连理馆诗集》等。

 

    据传陈曼生生于杭州一寻常百姓家,自小就泡在茶的天地里,当时的杭州,茶事盛行,紫砂壶大行其道,曼生在抓满时,据说就是抱住了他爷爷陈士璠的老茶壶,老人非常高兴,或许正是这冥冥中的天生注定,陈曼生的一生和生后就跟宜兴茶壶连在了一起!

 

    陈有天生之才,艺名昭显。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都说其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以学古受知于阮元,尤嗜摩崖碑版。工书法,行草、篆、隶书均潇洒自然,行楷有法度,八分书简古超逸。善画,山水多不着笔,翛然意远,在姚云东(公绶)、程孟阳(嘉燧)间。兼工花卉、兰竹,与陈豫钟齐名,世称二陈。篆刻继杭郡四名家丁敬、奚冈、黄易、蒋仁,取法秦汉,擅切刀,纵肆爽利,浙中人多宗之,并对后来取法浙派者影响颇深。与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和、陈豫钟、赵之琛、钱松等人,被人尊为西泠八家。

 

    仁宗嘉庆六年(1801)拨貢,官淮安同知。后官溧阳县时,闻宜兴杨二泉之名,致之,曼生自出新意,造仿古式,镌书画其上,号曼生壶,皆彭年作也”[光绪八年《宜兴荆溪县新志》卷八]。他曾设计有紫砂壶样十八式,由制陶家杨彭年为之制茶具,经其刻诗词书画或壶身镌刻阿曼陀室铭文,风行一时,有曼生壶之称,得者珍视如璧。亦擅竹刻,曾谓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故其书又称八分书

 

    陈曼生的这一另辟蹊径,特别是与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合作制作了大量的紫砂壶,也就是著名的曼生壶,他也成为西泠八家中最受关注的人物,其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陈曼生以阿曼陀室的壶底印款,推动了清中期紫砂历史的更新与发展。他不光自己设计、监制,还亲自制作、篆刻了一些精彩的壶艺精品。不仅让他操练有数的金石书法大放异彩,也圆了文人亲自手制紫砂壶之梦。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写下大量的壶铭,不仅文切意远、简约生动,还具有切茶、切水、切壶等特点。曼生于阿曼陀室居中书一大副对联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品茶时心旷神怡之景。

 

    陈曼生笃信佛教,其阿曼陀室本是理佛之所,在与好友和合作者杨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听二泉之言,将此室名为阿曼陀室,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曼生亦觉甚妙,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陈曼生不爱金银而痴迷紫砂,说到底不仅仅是在壶中寻求某种精神与情感寄托,而是释放自己的才情与感悟。才能得以使曼生壶充满了情感与灵气,一把小小的壶里,融会了儒、道、佛家思想的精华,融进了陈曼生一生的情感与文采。

red

Copyright yxdaszg.cn ,All Ringhts Reserved ICP 证号:苏ICP备20007161号-1

宜兴市档案史志馆版权所有 电话:0510-87986563

宜兴党史陈列馆预约电话:0510-87982042

宜兴方史馆预约电话:0510-8798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