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义兴东舍溪 溪边莎草雨无泥
——中唐才子顾况与宜兴茶舍
在明万历和清嘉庆的《宜兴县志》中,都记载说“中唐著名诗人顾况就曾寓居在宜兴茶舍”。宜兴茶舍是唐代宗年间,常州刺史李栖筠来宜兴山中督造贡茶的场所,后来在一山之隔的长兴顾渚建造“贡焙”后,逐渐荒废,成为一处无人过问的“公共建筑”,故唐诗人许有谷有《题旧茶舍》诗云:“春山无草不芬香,一茗何烦荐尚方。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
那么,顾况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怎么又会来到宜兴的呢?
顾况是浙江海盐人[也有人说是江苏苏州人,今从明万历《宜兴县志》],字逋翁。生卒年限已难查考,一般只知道在唐开元间(约806后)还在世,是唐代著名诗人。至德二年(757年)登进士第,建中二年至贞元二年(786),师长兼好友韩滉出任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
《唐才子传》说:“况素善于李泌,遂师事之,得其服气之法,能终日不食。及泌相,自谓当得达官,久之,迁著作郎。”说顾况和李泌友善,贞元初,李为相,李荐引顾,入朝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顾况也于当年春被贬饶州司户参军。作诗曰:“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大约在贞元十年离开饶州,后来年定居在江苏句容的著名道教胜地——茅山,《唐才子传》言其“炼金拜斗,身轻如羽”。
顾况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子,主要成就在诗方面,他认为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於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曾模仿《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新乐府”的先例。顾况大量七言歌行和七绝,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现实意义深厚,对后人影响很大,得到李贺、贯休等名家的推崇。
顾况有《文论》一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当时文学思想的趋势。他为当时诗人所撰的诗序,记述了陶翰、刘太真、朱放、储光羲的事迹,为后世提供了文学研究的资料。他的《戴氏广异记序》,论述了唐人志怪传奇作品《冥报记》、《古镜记》等,说明他对当时传奇这一新体也很重视。
在书法绘画艺术方面,据传,京口[江苏镇江]的大字碑《瘗鹤铭》即其传世名作,可见其书法功力非同一般。[后人如宋人黄伯思和清人顾炎武考证,《瘗鹤铭》非顾况所作。] 唐《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善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中录有顾况《画评》1卷,今佚。
《唐才子传》中说顾况“暮年一子即亡,追悼哀切,吟曰:‘老人丧爱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其年又生一子,名非熊,三岁始言,在冥漠中闻父吟苦,不忍,乃来复生。非熊后及第,自长安归庆,已不知况所在。或云,得长生诀仙去矣。”其子非熊,困举场三十年,穆宗长庆(821年-824年0)中,登进士第,累佐使府。大中间,为盱眙尉。后来,慕父风,弃官隐茅山。诗一卷。(见《全唐诗》)
顾况年届七十时丧子,真叫“日暮泣成血”,无心再在茅山炼丹,便于工作移居宜兴,从此也便爱上了茶。清嘉庆二年《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侨寓载:顾况,海盐人,仕至著作郎,以诗文名世。结庐山茅山下,屡召不起,自号华阳真逸,尝居宜兴茶舍,有赠僧诗(二)云:
家住义兴东舍溪,溪边莎草雨无泥。
上人一向心入定,春鸟年年空自啼。
出头皆是新年少,何处能容老病翁。
更把浮荣喻生灭,世间无事不虚空。
另外有记述宜兴山中情景的诗多首,其中有《焙茶坞》云: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过山农家》云: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俱见《全唐诗》)
或许得宜兴山水、宜兴贡茶的灵气,顾况还写下了关于茶的传世名篇——《茶赋》,赋曰:稽天地之不平兮。兰何为兮早秀。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厚地复糅之而萌。惜下国之偏多。嗟上林之不至。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间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转。宫女□。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来。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雅曰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怜翠涧阴。中有泉流。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轻烟细珠。霭然浮爽气。淡烟风雨。秋梦里还钱。怀中赠橘。虽神秘而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