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号兔床,浙江海宁人,诸生。明清著名藏书家。家有拜经楼,据《海昌备志》记载:吴骞“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弗惜。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晨夕坐楼中,展诵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吴骞《愚谷文存·桐阴日省编》则自述藏书曰:“吾家先世颇乏藏书,余生平酷嗜典籍,几寝馈以之。自束发迄衰老,置得书万本,性复喜厚帙,计不下四五万卷”。吴氏拜经楼大约毁於太平天国之时,道光二十五年(1845),拜经楼已是“遗书尘封,问奇无目”了。
吴骞一生没有显赫的功名,学历仅“明经”而已,但学问颇有些名气。陈鳣序吴骞《愚谷文存》时说:“吴槎客先生品甚高、谊甚古,而学甚富,著作等身,故不屑为流俗这文,夙共当世贤大夫相往还,与之上下议论”。晚年益深造自得,远近学者宗之。吴骞曾撰有《拜经楼书目》二卷和《兔床山人藏书目录》一卷。
吴骞曾受阳羡桃溪(今宜兴张渚)名士陈经之助,在乾隆嘉庆年间长期寓居墨阳楼,其著作大部分在此完成。其中有不少记述宜兴风土人情的文章,《阳羡名陶录》则是一部紫砂文化方面的专著,至今乃是研究明清紫砂的必备典籍。另外,他还著有《桃溪客语》、《阳羡名陶续录》等著作,为我们研究紫砂提供了大量线索和素材。
在其《自序》中,道出了他写作目的或者说动因,“虑岁月滋久并作者姓氏且弗章,拟缀辑所闻,以传好事。”今天看来,此言弗虚。同时,吴骞也诚实地告诉我们,他的书原来是以周高起的书为蓝本的,“暨阳周伯高氏尝著茗壶系,述之闲多漏略,兹复稍加增润,理为再会一卷,曰《阳羡名陶录》。”书中“增润”之处确实比较多,如写作体例已经更改、写作的内容更加丰富。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陶艺,分“原始”、“选材”、“本艺”、“家溯”几章节,与周系比,应该是分类上的一大进步,但具体内容并没多少变动。值得关注的是在“家溯”中,增加了徐令音、项不损[名真,檇李(浙江嘉兴)人,襄毅公之裔也,以诸生贡入国子监]、沈子澈[崇祯朝人]、陈子畦[仿徐最佳,为时所珍。或云即鸣远父]、陈鸣远[名远,号鹤峰,亦号壶隐] 、徐次京、惠孟臣、葭轩、郑宁侯诸家,特辑是对陈鸣远,评价非常到位,记录了当时社会对其的认同和肯定。吴骞说:“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常至海盐馆张氏之涉园,桐乡则汪柯庭家,海宁则陈氏、曹氏、马氏,多有其手作,而与杨中允晚研交尤厚。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细砂作,紫棠色,上镌庾子山诗,为曹谦让先生手书。制作精雅,真可与三代古器并列。窃谓就使与大彬诸子周旋,恐未甘退就邾莒之列耳。”道出了陈的交往圈子和制壶水平的高超,我们现在人的认识也不过如此。
第二部分是属于紫砂文化部分,分为“谈丛”、“文翰”,“文翰”又分“记”“铭”“赞”等,收录了许多名人对陶瓷和紫砂的记述、评价等,其中有大量的研究线索和精到认识,是今天我们了解紫砂文化发展的宝库。如果说《阳羡名陶录》是对周系的改编、增补的话,《阳羡名陶续录》则是全新的收集和汇编,其中有许多让人感到陌生的人和事,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考证,可以拓宽我们对清人紫砂收藏的认识,对研究宜兴紫砂在清代的传播和影响非常有意义。在吴骞的《桃溪客语》中,对宜兴紫砂也有较多的记录,并不系统,大部分已经收录在《阳羡名陶录》中,估计《桃溪客语》是吴在寓居宜兴时的见闻散记,而《阳羡名陶录》则是其回家后的专门之作。